媒體報導 | 文章


文/ 郭力昕 評論工作者
(原文刊載於 中國時報2007年2月2日 人間副刊

當紀錄片的生產和映演,在台灣愈加地傾向成為新的流行與消費性事物時,郭亮吟製作、導演的「綠的海平線」,安靜、深刻的端出一部具有典範價值的紀錄片製作。這部以大量的訪談、影片檔案、資料研究、和聲音所構築起來的歷史陳述,透過對日本殖民末期的台灣少年飛機工的血淚歷史經驗,在微觀取徑的材料裡,勾勒出一個有著宏觀意義的歷史視野。進入晚年的少年工們,追溯自己歷史經驗和記憶的話語,在導演準確的剪裁取捨下,成為一組觀點開放且具有反省力的訊息。

「綠的海平線」展現了台灣少見的紀錄片專業製作水平:厚實細膩的訪談內容與技巧、訪談與檔案影片的精準對位剪接、舒緩沉穩的運鏡、上乘的配樂、層次分明的聲音處理、林強優美而溫暖厚重的閩南語旁白──這些紮實細緻的基本功,在許多急切而鬆垮的紀錄作品裡常不見講究,但郭亮吟一絲一毫嚴謹以對。導演與製作團隊的謙抑、嚴謹、與專業,清楚反映在這部影片的製作水平與作品氣質上,幾乎無懈可擊。 (more…)

導演「郭亮吟」耗費四年搜尋珍貴史料 《綠的海平線》紀錄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發稿日期:2007 / 02 / 01
公視今晚十點首播

二次大戰期間,八千多名台灣少年被徵募到日本海軍工廠生產戰鬥飛機,珍貴難得的歷史鏡頭,將在公視今晚十點「紀錄觀點」首播的《綠的海平線》中獨家曝光。 (more…)

【大紀元1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四日電)由一位不願具名女士捐助的K氏台灣青年人文與科學獎,2006年得獎名單今天出爐,人文獎得主包括紀錄片導演郭亮吟、紀錄片製作陳育菁,科學獎得主是台灣大學物理所博士後研究員林夏玉,每位得主可獲得新台幣五萬元獎金。

K氏台灣青年及科學獎頒獎典禮上午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K氏青年獎助計畫主持人、著名詩人李敏勇指出,這個獎項是由一名不願具名的K女士捐助,今年邁入第五年,獎項旨在鼓勵關懷台灣社會的青年,原本只設有人文獎,去年起增加了科學獎。

李敏勇說,這個獎項每年選在聖誕節前夕頒發,鼓勵得獎人在人文之路與科學之路的努力,以及兼具台灣信念與社會關懷的精神,今年共有三名得主,得獎人全部都是女性。

人文獎得主郭亮吟是紀錄片導演,曾參與多部跨國合作劇情片與紀錄片,作品「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分獲多項影展獎項,為影像台灣的歷史追尋留下見證。 (more…)


高座聯誼大會現場 五座銀幕同步播放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照片來源 | 綠的海平線 攝影| 林佳雯
消息來源 | 盧金足/中國時報 2006.11.16 台中報導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徵募八千四百多台灣少年到日本高座海軍工廠生產戰機;當年的少年工如今已白髮蒼蒼,他們共組「台灣高座會」,昨天聚會,觀賞由林強旁白的台灣少年工紀錄片「綠的海平線」,一甲子的往事齊上心頭,許多人老淚縱橫。 (more…)

第八屆台北電影節今晚在中山堂舉行簡單而隆重的「台北電影獎、主題獎」頒獎典禮。導演 鄭有傑的《一年之初》得到台灣電影競賽中獎金最高的「百萬首獎」,導演 鍾孟宏所執導的《醫生》得到「最佳紀錄片」,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和《在中寮相遇》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在中寮相遇》同時獲得「媒體推薦獎」。


評審團特別獎 :《綠的海平線》

幾乎像是紀錄片版的《悲情城市》,以其深刻的主題、詳盡的調查和長時間將多樣豐富的素材作十分適切地剪接,令人讚賞。


2006 第八屆 台北電影獎 得獎名單 (more…)

By Ho Yi
STAFF REPORTER
TaipeiTimes, Friday, May 12, 2006, Page 17

Emerald Horizon: Shonenko’s Stories (綠的海平線), by documentary filmmaker Kuo Liang-yin (郭亮吟) has began an islandwide schedule of screenings which will run until the end of this month.

A film of great historical value, Emerald Horizon reveals the hitherto untold stories of Taiwanese child laborers, or shonenko, who were sent to Japan to manufacture fighter planes during WWII. Most of the 8,419 Taiwanese child laborers, aged 12 to 14, came from poor families and wished to receive an education and find paid work in Japan as promised in their contracts. But their dreams were never fulfilled as Japan surrendered to the Allied powers. Some of the children stayed on in Japan, while others returned home. Another group moved to China…. (more…)

戰後,台灣少年在宿舍合照,日本神奈川縣。 (圖片提供/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原文刊載於2006.5.10 自由時報 副刊)

我常說歷史是「鏡與窗」,鏡子讓人回顧過去, 窗戶讓人展望未來。人群、空間、時間、事物構成歷史,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而歷史學者回顧(review)歷史,蒐集資料分析整理研究(research)歷史,歷史的素材著作使歷史再現(represent),再現的形式甚多,包括史著、戲劇、文學、音樂、影像、史蹟訪察等,這些再現使歷史知識能夠教育傳承而讓人記得(remember)歷史,形塑該群人的歷史集體記憶,建立其認同意識。 (more…)

……我們一直不是棵大樹,在時代的巨浪下勉強的在水面上呼吸著,在無盡的翻轉中;噤默的守著自己親愛的家人,但每個時代每個時代的人們,他們的魂與聲音到哪裡去了呢?他們是曾經確確實實的活著的啊….. (more…)

【來源:emeraldhorizon / 發佈日期:2006/04/19】

照片由左而右,王昭華(台語翻譯)、郭亮吟(導演)、林強(配音)

★林強配旁白 重練閩南語 (聯合報 記者/項貽斐)
★林強落台語 聲援綠色影展 (自由時報 記者/石芳綾)
★林強為「綠的海平線」旁白 (中國時報 記者/賀靜賢)
★郭亮吟 林強 攜手在台灣找日本飛機 (台灣日報 記者/李幼君)
★宜蘭影展播飛機少年工故事 (民生報 記者/劉郁青)

請按此看新聞內容 (more…)

【大紀元11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世澤/台北報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徵調日本的台灣子弟,組成的台灣高座留日同學會,昨天上午一千多位同學及眷屬在陽明山中山樓聚會,慶祝回台一甲子。這批七、八十歲的老同學見面合唱、為已故同學默禱,有人頻頻拭淚,場面溫馨感人。 (more…)

【消息來源 亞虎新聞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專訪】

戰前到日本半工半讀的台灣少年在日本短短的一、兩年究竟學到什麼東西?六十年後再度訪問「第二故鄉」的前台灣少年工許清其,在神奈川縣座間市參加高座會六十週年紀念大會時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我學到的是真正的日本精神,日本精神就是愛國精神,不是日本人的專利,台灣人需要的就是愛台灣的精神」。 (more…)

【新聞來源 東京特派員陳世昌/二十日座間電】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群台灣少年被徵召到日本神奈川擔任海軍少年工,但因戰爭結束而未能領到日本政府所承諾的畢業證書。為實現這個未兌現的承諾,日本厚生勞動省廿日於座間市舉行「畢業典禮」,在戰後的五十八頒發遲來的畢業證書給這些頭髮斑白的台灣「少年工」。

由六百多名台灣前「少年工」組成的「高座會」,千里迢迢赴日本參加這個典禮,並接受厚勞省頒發的畢業證書、在職證明書與表彰狀,一同參加這場特殊「畢業典禮」的,還有「日本高座會」的成員。雖然歲月倏忽已過六十年,但大家回憶起十五、六歲共同度過的苦難歲月,仍覺歷歷在目。 (more…)

« Previou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