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07


文/何義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教系教授)

看到《綠的海平線》紀錄片完成,心中真是萬分欣喜,如此鮮活的影音紀錄,可以說是一種最佳的歷史教材。這是太平洋戰爭時期台灣少年被動員到日本造飛機的故事,他們在年少的時光奮發向上,積極追求自我的實現,但卻在大時代的衝擊下,經歷多重的艱辛與苦難。不論從個人史或民眾史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經歷都是一段值得大家傾聽的故事。然而,由於過去的戒嚴時代的封印,讓親歷者無處訴說,子女們無緣得知,以致這段歷史至今尚未獲得正視。近年來,經過許多人的努力,台灣少年工的歷史逐漸為人所知,如今能夠將將這段故事化為影音資料,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事蹟,這項成果應該可以說是紀錄片製作者對歷史教育的一項重大貢獻。

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大概要到1990年代以後才逐漸為人所知。筆者直到2000年才對這段歷史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隨後透過日本友人的介紹,才有幸見到這批歷史的主角。不久之後,又透過網路的聯繫認識到關懷少年工戰後命運的導演郭亮吟。當她詢問我有關少年工的問題,並提起要為少年工拍攝紀錄片時,心中既高興又擔心,因為基於自己期待這類的作品,就鼓勵一個年輕人去做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似乎有點不負責任。不出所料,郭亮吟的拍攝計畫並非如此順利,記得好幾次幫忙撰寫申請經費的推薦函,結果卻都無法如願。但是,出乎意料地,她不沒有因此氣餒,而且還直接遠赴日本神奈川高座的歷史現場長期駐守,努力不懈地將這部紀錄片拍攝完成,僅以導演個人的毅力與決心而言,就足以令人欽佩不已。 (more…)

(原文刊載於部落 咱們的咖啡屋/觀賞【綠的海平線】窺見老爸的青澀少年期)

允諾自己,
要將公視的【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轉換成文字,已經有好長的一段時間。

可是,每每坐在筆記型電腦前,
想到老爸像姪子禪、璟這麼大(國中),
就離鄉背井,
在日本接受嚴格的軍事化訓練,
飽嚐戰火的洗禮,
面對死亡的威脅,
忍受戰後物質匱乏的苦難……

腦中很自然的浮現老爸晚年,
在睡夢中驚叫的聲音、模樣……
就淚流滿面,無法書寫。 (more…)

(圖/文 原載於 溪底遙學習農園

【好消息放送】 2007年黃柳丁醋預購中

【摘錄/轉載】社區學園─溪底遙的自然教學與圖書館(文/馮小非)

溪底遙從2003年開始,試著和農民一起學習對自然友善的耕作方式,這幾年和農民一起學習的過程,除了和自然相處的愉悅,在面對「學習」的課題上,也讓我反省了許多過去沒有意識到的盲點。

跟農民比較起來,我的成長過程可說非常順遂,兒時住在台北,學校的資源豐富,放學後有逛不完的書店,家裡對買書錢從來不省,父母對功課也管的緊,讓我儘管想偷懶,也還是熬完了升學階梯。

這裡的孩子不是這樣長大的。中寮鄉沒有書店,鄉內只有一個圖書館,平時只有白天開放,居民又都住的零散,路途遙遠,早年放學就要趕緊走路回家,否則天黑了都還沒回到家門,現在是靠父母接送,但是回到家除了看電視,幾乎沒有其他延伸的閱讀可能。 (more…)

上週五夜,經edelweiss的推薦,看了公視播放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導演是郭亮吟,內容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3年到1944年左右,日本找了八千多位的台灣少年,去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參與製造軍用飛機。

  當時是日據時代,日本政府以去日本學製造飛機,不但能學到一技之長,而且可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等等宣傳方式,吸引了一些台灣少年志願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海的那一端打拚。後來,日本戰敗,有的人回到故鄉,有的人留在日本,有的人去了中國,當然,有的人死了。

  紀錄片訪問現已是七、八十歲一些當時的少年工,還有相關人員,穿插照片、影片、檔案,以平靜沉穩的手法來呈現這段歷史,不煽情,不憤恨,甚至不控訴,好像就只是一段過去。這樣的過去,有多少的血淚,有多少的苦難,淡淡就帶過了。

  說一段讓我哭了的片段:影片中訪問了一個當時在台灣任教小學的日本老師,因為日本政府要召募少年工,規定學校老師要負責宣傳,報名人數不可以太少,所以,老師用了一些逼迫的手法,甚至包括到馬尼拉去。訪問老師時,對於那些學生,尤其是去馬尼拉的,根本再也回不來了,他非常悔恨,說著說著就流淚了。

  對於戰爭相關的影片,不會主動接觸,總覺得戰爭的無奈,戰爭的殘酷,戰爭的無望,會讓心情低落,這大概是一種逃避,或者說趨吉避凶的作法。在看〈綠的海平線〉之前,根本不曉得有這段過去,看了之後,於我,只是故事,只是遙遠;於他們,卻是生命,一段不可抹滅的曾經。

(原載於部落格 兩隻貓的生活

一直以來對於紀錄片有一種特殊的喜愛
也很想紀錄一些東西下來
特別是長輩們的故事
用心不夠的自己
只能懷抱著這個夢想在腦海裡
曾經想過
一些原住民的耆老或是一些經歷過戰爭的爺爺奶奶們年紀越來越大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
活歷史的故事書也一天一天的從台灣的某個角落消失
到底自己想做什麼樣的紀錄片
其實也沒有一個頭緒

剛好同學邀約跑去看綠的海平線
看到年輕的女導演
還有現在座談的影中主角們”台灣少年工”
八千多個爺爺們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迫於政權轉換
一些爺爺始終隱藏著最寶貴的故事 (more…)

不知道為什麼,看這部片子前,我的內心很澎派…
我在全美戲院排隊著,等候著要觀賞這部紀錄片,
站在人龍後,我腳下踩的是柏油路…

那時候我很感動,眼眶也濕濕的,
原來支持台灣電影的人其實是有的,
雖然這是免費的影片,不一定叫好,大家也願意來,
願意花一點時間響應台灣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的活動,
我想為你們拍拍手,我對台灣的電影很有信心。

萬分幸運,我欣賞到了這部片。 (more…)

■《草木戰役》, 2007∣出品.製作:印花印象∣MIMEO FILMS

紀錄片【草木戰役】 2007.05.11(五)晚間2200~2300,台北公視 | 2007.05.12(六)早上0100~0200,台北公視_ 重播

影片部落格 : http://www.exotic-exoticism.org/
印花印象介紹網址 : http://saltie.netfirms.com/productdata/000025.html#more
(more…)

《嘜相害》2006∕DV∕21mins 向左走影像工作隊

向左走影像工作隊 vs.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台北縣政府5樓507會議室(北縣板橋市中山路1段161號 捷運板橋站3號出口)

★2007-05-13 (日) 18:30 ~ 20:00(男女主角出席映後座談)
★ 2007-05-15 (二) 14:30 ~ 16:00 (日日春協會出席映後座談)
★5月15日 (二) 16:30 金穗開講:【與娼同行,翻牆越界─談性工作者的處境與人權】

時間:96年3月24日 星期六 14:00-17:00
地點:台北市NGO會館(青島東路8號)

請繼續閱讀影片本事 (more…)

【 消息來源 Hito Radio News, 2006-11-01 】

高中世界史文化課程 紀錄片雙年展成最佳輔助教材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台灣美術館承辦,台中市政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承辦的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10/27-11/5在國美館、台中市文化局和科博館熱鬧舉行。

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展期十天,週末時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市文化局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三個映演場地總是擠滿了人潮、大排長龍,但平日白天的場次也經常可以看到大批穿著各級學校制服的學生們坐在觀眾席上,讓來自世界各地、出席影片映後座談的導演們誤以為台灣的學生們都愛電影成痴,竟然都蹺課了!!原來是大台中地區的學校老師們聰明地利用了這次影展在台中舉行的機會,帶同學們以看紀錄片作為校外教學的一環,其中文華高中的社會科老師們最積極,特別挑選了一些跟班上高二生的課程若干符合的主題影片,讓同學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文華高中歷史老師賴雯祺表示,包括《大家都來疊羅漢》、《不設防監獄》、《世界多美好》、《我的白馬王子》、《綠的海平線》、《奶奶的老屋》、《革命前夕》和《看見看不見》等片,都在她羅列的重要片單之上,其中《不設防監獄》對即將學到世界文化史的高二學生來說,是很好由另一個角度看到當年美國殖民政策後續影響的課輔教材,而《世界多美好》描述荷蘭遊民生活則跟社會福利制度議題有關。雖然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讓每一班的學生都能看全這些電影,她已經準備在事後藉由課堂上的討論,讓同學們能夠獲致課本之外多一點的經驗、知識。而該校的其他科任老師同時也挑選其他像《黃梅調電影探索-梁兄哥凌波》符合國文課學生需求的影片。 (more…)

真的非常訝異,這部片子重現了台灣歷史中我完全沒聽過的一塊,而且導演非常年輕。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徵召台灣的少年去日本空C 廠製作戰鬥機,他們的年紀大約只有十四、十五歲左右,因為聽說可以去日本半工半讀,五年後可以做技師找工作,所以許多少年半自願半被迫被送去日本。事情當然不如想像中美好,為了打掉羅斯福和邱吉爾的腦袋,他們二十四小時輪班不停製作飛機。之後日本戰敗,少年們有的回台,有的跑去中國;回台找不到工作,去中國更慘,身分變成了日本人,想盡辦法再回到日本,卻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辛苦輾轉,他們的一生奉獻給國家,卻歷經二次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被國家政府搞得沒有身分也沒有生存的憑依。 (more…)

半年來由於追逐神風特攻隊的蹤跡,挖掘完整的宜蘭軍事地景,促使我們今天特地趕往慈林觀看一部有關少年飛機工的電影「綠的海平線」。

導演郭亮吟看起來與我年紀相仿,卻多了老沈的氣質。(「老沈」是Elliot對我的形容詞,但我覺得相較之下,就比較不適合我了)

我很欣賞這部紀錄片。

觀看的過程中我就已感受到這部片子在史料上的蒐集非常困難,看似簡單的手法其實卻很高明—以飛機工的生命,表現了二次世界大戰至光復期間台灣、日本、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也表現了台灣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生存與認同。所碰觸的議題非常的複雜。電影敘事的方式樸實、內容紮實,一個片子竟然也拍出了超越學術價值的成果。

電影播放結束之後,導演配合慈林的培訓工作說了她對理解歷史的看法:「如果我們不關懷我們這片土地,也不關心這片土地上的人,那麼去追溯歷史也就沒有意義了。」能說出這番話的人,內心鐵定不是像她的身子骨看起來那般柔弱。是有實踐慾望的人,才會說出這番道理。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