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06


2006 第六屆南方影展的得獎影片將在台南、嘉義和台中巡迴放映,【綠的海平線】的放映場次為:

12/03 台南縣新民國小 音樂館
10:00 綠的海平線(最佳紀錄片獎)+ 海棠、馬沙與珊瑚(特別獎)

12/03 嘉義縣表演 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
13:00 綠的海平線(最佳紀錄片獎)

12/9 國立台灣美術館 演講廳
09:30 綠的海平線(最佳紀錄片獎)+ 海棠、馬沙與珊瑚(特別獎)

得獎影片巡迴放映時間 完整名單 (more…)

【發佈日期:2006/11/27 消息來源:emeraldhorizon】

南方影展的競賽單元在今年十一月份在高雄市與台南市兩地舉行放映,經過評審和觀眾票選後,於11月26號在台南市赤崁樓舉辦『南方獎華語影片競賽』頒獎典禮公佈得獎名單,其中紀錄片在今年南方影展表現亮眼,導演 黃淑梅的記錄片【在中寮相遇】得到南方影展首獎「南方獎」,「最佳紀錄片」由導演 郭亮吟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獲得,而導演 郭笑芸所拍攝的紀錄片【海棠、馬沙與珊瑚】同時獲選為「南方特別獎」和「觀眾票選獎」。得獎影片將會在台南縣、嘉義縣和台中市各有一場地方巡迴場次,詳情請參考南方影展官方網站

請按此觀看完整名單 (more…)

(原載於 歌手 黃建為 首張創作歌謠 部落格)

那天去了南方影展
但這部片
可是我期待已久

當在這部片剛放映時
我從斗六跑到高雄
只為了看這部片 (more…)

林強, 一位誠懇、認真、才華洋溢的音樂創作者, 他不斷突破自己, 時時鼓勵後輩, 和他一起工作時, 我們總是被他的工作態度而深深感動, 希望自己能向他看齊…

再度得到金馬獎, 除了肯定林強的努力, 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他新的創作!

一年之初‧電影音樂概念專輯】獲得第43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image009.jpg

(文/ 邱治強 原載於部落格 這是我的世界

我看的這部紀錄片「綠的海平線」描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自當時的殖民地台灣,募集了八千多名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擔任製造戰鬥機的工人。從一個鋁鍋、一架報廢的日本戰鬥機開始,到八千名少年工的故事,其中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影片,耗費四年時間製作完成。

這些少年工大多數在高座海軍工廠,因為戰況告急,有些被調往各個不同地方飛機工廠工作。當時日本宣稱他們可半工半讀,這些台灣少年聽到消息,紛紛志願前往日本,想到日本賺錢順便讀書。但後來太平洋戰事告急,日本決定加快「零式」等新型戰鬥機的生產速度,所以必須天天加班趕工,根本連讀書的時間沒有。 (more…)

【發佈日期:2006/11/14 消息來源:《嘜相害》官方網站

第七屆金馬國際數位短片競賽得獎名單出爐!七位決選評審包括創作歌手范曉萱、多媒體創作者王俊傑、法國策展人奧利孚葉貝何(Olivier Père)、《曼谷瘋》(Bangkok Loco)導演波恰杭格拉唐那普(Pornchai Hongrattanaporn)、導演林子平、製片陳薇、藝術工作者陳坤海在一番激烈的辯論後,終於共同選出七部得獎佳作。20萬「首獎」由來自盧森堡的《魔戀鋼琴手》拿下,「最佳台灣影片」則由拍攝流鶯真實故事的《嘜相害》奪得。

《嘜相害》以仿紀錄片模式拍攝流鶯的真實故事,簡單的故事架構、細膩的情感,大膽結合與運用不同領域的敘事形式,獲得評審團一致認同,一舉拿下「最佳台灣影片」。

想瞭解得獎作品資訊,請上金馬官網查詢。今年活動的精彩照片則可至競賽部落格瀏覽

《嘜相害》製作 向左走影像工作隊
《嘜相害》部落格
導演 | 林靖傑 製片 | 蔡晏珊 音樂 | 林強 策劃 |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嘜相害》導演的話
嘗試一種簡潔且生猛有力,像紀錄片一般逼視真實的劇情片;嘗試集結影像工作者、表演工作者、音樂工作者,參與一部影像拍攝的工作,當作一起從事一項為底層發聲的社會運動。希望:假如影像是社會運動的武器的話,這部片是匕首;假如影像是藝術的話,這部片是一首動人的短歌。


高座聯誼大會現場 五座銀幕同步播放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照片來源 | 綠的海平線 攝影| 林佳雯
消息來源 | 盧金足/中國時報 2006.11.16 台中報導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徵募八千四百多台灣少年到日本高座海軍工廠生產戰機;當年的少年工如今已白髮蒼蒼,他們共組「台灣高座會」,昨天聚會,觀賞由林強旁白的台灣少年工紀錄片「綠的海平線」,一甲子的往事齊上心頭,許多人老淚縱橫。 (more…)

郭亮吟 導演, 妳好

10/26日我在女性影展看了”綠的海平線”, 首先謝謝妳 ( 我的外公也有幫日本人從事機械維修方面的工作), 令人非常感動!!

就像你想呈現的中性那樣, 你用冷的鏡頭將一個被政治(日本/國民黨/共產黨)埋沒的歷史, 提出 供我們/當代關照 不卑不亢, 更無意用鏡頭指責批判關於:後殖民的國族認同.文化.語言殖民.人權議題.政治錯誤, 乃至於田野調查般口述歷史的發言權等, 做了客觀的平衡呈現, 將批判.反省.論述與詮釋”還”給觀眾…

顯然 有些阿公們失去雙語能力(不會講母語了), 在國族認同(”祖國”對他們/他們對”祖國”)時遇到的內心掙扎更深刻, 相信這是一個過程, 裏頭埋藏了太多文化議題和時代悲劇, 加油!

觀眾 李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