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07


(原載於部落格 傑夫的世界

這是許許多多悲傷的故事的集合

說明了戰爭的殘酷

年輕一輩的我們很難體會的一段歷史

但這確確實實在台灣的近代史中佔這重要的一章

我看”綠的海平線”的紀錄片

感覺又遙遠又強烈

這就我們祖父那一輩的歷史 (more…)

(原文刊載於 2007.02.17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去年,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巡迴播映,使我開始注意臺灣少年工的問題。後來看張良澤回憶錄,提及他叔叔當年已知無法逃避兵役,遂以志願學徒出陣,當戰鬥機裝備員,不過連飛機都沒摸到,日本就戰敗,之後留日不歸。這也算一種少年工了,張良澤會致力為臺灣少年工奔走牽線,大概也因有這一層背景在吧。

有次在圖書館借書,瞄到《赤手空拳:一個少年工的故事》一書,立刻借了此書。作者陳碧奎當初是陪弟弟去學校才有唸書的機會,後在學校老師的遊說下,終獲得父親首肯,唸至小學畢業。也因此,當他看到有少年工這個半工半讀的機會時,便自作主張,偷爸爸的印章去簽同意書。在日本的日子,就如《綠的海平線》所述。更令我印象深刻是他戰後回臺灣的際遇。 (more…)

文/ 郭力昕 評論工作者
(原文刊載於 中國時報2007年2月2日 人間副刊

當紀錄片的生產和映演,在台灣愈加地傾向成為新的流行與消費性事物時,郭亮吟製作、導演的「綠的海平線」,安靜、深刻的端出一部具有典範價值的紀錄片製作。這部以大量的訪談、影片檔案、資料研究、和聲音所構築起來的歷史陳述,透過對日本殖民末期的台灣少年飛機工的血淚歷史經驗,在微觀取徑的材料裡,勾勒出一個有著宏觀意義的歷史視野。進入晚年的少年工們,追溯自己歷史經驗和記憶的話語,在導演準確的剪裁取捨下,成為一組觀點開放且具有反省力的訊息。

「綠的海平線」展現了台灣少見的紀錄片專業製作水平:厚實細膩的訪談內容與技巧、訪談與檔案影片的精準對位剪接、舒緩沉穩的運鏡、上乘的配樂、層次分明的聲音處理、林強優美而溫暖厚重的閩南語旁白──這些紮實細緻的基本功,在許多急切而鬆垮的紀錄作品裡常不見講究,但郭亮吟一絲一毫嚴謹以對。導演與製作團隊的謙抑、嚴謹、與專業,清楚反映在這部影片的製作水平與作品氣質上,幾乎無懈可擊。 (more…)

近年來諸多紀錄片雨後春筍般接連推出,若時間與地點允許,我會盡量去觀看。
而綠的海平線則是我認為其中的佳作。

紀錄片反映的是導演的觀點,和透過這個觀點所希望我們看到的事情。「綠的海
平線」講述的是在二戰期間,日本從台灣募集的八千多名少年工的故事,他們的
工作是到日本接受訓練之後建造戰鬥機,然而飛機還沒來得及造出來,戰爭就已
經結束了,戰後日本放棄了台灣的統治,他們失去了祖國,然後看到了另一個軍
紀散漫貪污腐敗的祖國踏上了他們的故鄉,有些人選擇回來台灣,有些人選擇投
奔海峽另一邊的祖國,有些人則待在日本,不管那一條路,都讓他們深切的感受
到,自從他們懷著愛國心離開了故鄉踏上了日本國土起,就註定了他們孤兒的命
運,看著淚眼縱橫並且此後竟再不相見的父母;和好友流散四方多年以後輾轉得
知他的死訊,他們的青春在時代的巨輪之下輕易的被輾碎並且遺忘了,悲劇,悄
悄的上演以及落幕,幾乎沒有任何關注。

這樣的題材放在今日更有其必要,我們的教育嚴重忽略了自己的歷史,過去被壓
抑,記憶被抹煞,沒有歷史的國家,永遠都只能沉輪在無窮盡的內耗之中,沒有
強有力的向心認同。

在技巧上,由於本片是回憶錄性質的紀錄片,因此多半以訪談、老相片、以及旁
白為主。而導演郭亮吟在既有的材料中把品質盡可能的提高,包括旁白的語調,
以經過琢磨之後的優美正確的台語為主,當中的字幕翻譯也盡可能的務求精確,
而非用時下隨便用北京話直翻音的錯誤台語。片長僅約一小時,但是小環節處卻
力求精確,是個小而美的高品質之作。 (more…)

(原載於部落格 wudaCrow’s campsite II)

拍歷史紀錄片很難。是,拍好歷史紀錄片很難,才對。拍一個歷史紀錄片僅是把舊照片影片剪剪接接堆堆疊疊也成,但百衲拼布和疊疊樂玩完了以後,展開了怎麼樣的光景?

就飛機少年工的題材來說,《綠的海平線》處理地夠努力,也能感受到成果。如果要為像柯林頓或布萊德彼特這種人拍紀錄片,隨便湊湊也能有段什麼東西出來。材料多到只能籂選,不必尋找。可是二次大戰時的臺灣飛機少年工不行,當下,他們身處社會的基層;事後,他們退縮時代的邊緣。並不會有全程跟拍的動態影像,所以勢必面臨潦草的書簡、倖存的相片、白雲蒼狗的田野、舖天蓋地的口述等各種形態的材料,而且可能都物以稀為貴。

  可以想像,一部影片若只有幾個老人面對鏡頭說東道西,加上一堆平面資料,會有多麼──可怕。《綠的海平線》沒那麼可怕,書信的部分,不只原稿旁寫上翻譯,還找來年歲相仿的少年以日語讀出信的內容。我覺得這很要緊,是將平面資料立體的關鍵,關係觀眾如何感知歷史。 (more…)

導演「郭亮吟」耗費四年搜尋珍貴史料 《綠的海平線》紀錄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發稿日期:2007 / 02 / 01
公視今晚十點首播

二次大戰期間,八千多名台灣少年被徵募到日本海軍工廠生產戰鬥飛機,珍貴難得的歷史鏡頭,將在公視今晚十點「紀錄觀點」首播的《綠的海平線》中獨家曝光。 (more…)

【來源:emeraldhorizon / 發佈日期:2007/01/22 】
【攝影記錄/ 文字 : 郭亮吟】

曾經參與過《綠的海平線》的放映活動或是購買過紀念T恤的人,對文宣品的書法字和印章都留有深刻印象,它們都出自於「信義書局」的老闆—林家成先生之手。

在復興南路上經營社區書店「信義書局」的林家成先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虞餘力,我個人一直希望能夠撰文將他與書店介紹給大家,但是先前投入密集的映演活動,因此延至今日才和大家分享。

2006年2月,《綠的海平線》映演活動正在籌備當中,我同時還擔任印花印象拍攝《高校有刀》的錄音指導。某一日在離開拍攝現場的途中,路過光復南路的「信義書局」,櫥窗裡風格特殊的印章緊緊抓住我的目光,一腳踏入店內,因而結識了書店主人—林家成夫婦。

當我告訴林家成先生,希望請他為台灣少年工的紀錄片設計印章和書法,他馬上就答應,而且很巧的是他店裡ㄧ名常客—陳清富 先生,也曾當過海軍工員,後來我與製片 佳雯不但訪問了這名少年工前輩,還邀請陳先生ㄧ起到台北科技大學和學生們分享他的海軍工員經驗,因為這位陳先生也是畢業於台北科技大學(前身 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的老校友呢!

不同於一般店家用電腦所刻的橡皮印章,林家成先生細心挑選石材、構思文字造型和印章佈局,親手一筆一畫「刻」成印章。他不但替《綠的海平線》刻章,還分別寫橫直式的書法標題作為文宣品設計之用。然而讓我深受感動的地方,除了他認真對待藝術創作的態度,還有他和夫人在辛苦經營書店的同時,盡力回饋社會的心意。 (more…)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募集八千多名台灣少年志願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許多珍貴難得的歷史鏡頭、檔案資料和重要當事人第一手訪談內容, 二月二日晚上十點將在公視「紀錄觀點」首播的《綠的海平線》中獨家曝光。

《綠的海平線》從民眾觀點呈現台灣少年工生命脈絡,訴說台灣少年志願前往日本製造軍用飛機,在混亂年代中為了求生存、卻又為時代改變而翻弄的命運。本片不但入圍國內多項影展,也是第一次將台灣少年工的故事搬上螢幕的台灣媒體。

導演「郭亮吟」與工作團隊花費四年時間,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奔波拍攝,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集珍貴檔案史料,音樂人 林強首次爲紀錄片擔任閩南語旁白配音,國際知名的匈牙利電影配樂 Tibor Szemzo擔任配樂。

《綠的海平線》去年曾在不同地方巡迴放映,受到觀眾迴響熱烈,遠流出版社與智慧藏近期將出版發行DVD家用版和公播版,除了閩南語版的旁白,加入了客語版和中、英、日語字幕,敬請期待!欲收到發行最新消息者, 歡迎來信shonenko@quietsummer.com!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電視首播
頻道~公共電視 紀錄觀點(第13台)
時間~2月2日 晚上十點
重播~翌日凌晨一點(2月3日 )

詳細放映時間和細節, 以公共電視記錄觀點公佈為主, 請參考其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