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少年在宿舍合照,日本神奈川縣。 (圖片提供/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原文刊載於2006.5.10 自由時報 副刊)

我常說歷史是「鏡與窗」,鏡子讓人回顧過去, 窗戶讓人展望未來。人群、空間、時間、事物構成歷史,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而歷史學者回顧(review)歷史,蒐集資料分析整理研究(research)歷史,歷史的素材著作使歷史再現(represent),再現的形式甚多,包括史著、戲劇、文學、音樂、影像、史蹟訪察等,這些再現使歷史知識能夠教育傳承而讓人記得(remember)歷史,形塑該群人的歷史集體記憶,建立其認同意識。

2005年是上一世紀人類社會最大規模自殘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六十年紀念,從2004年起,NationalGeographic以及Discovery頻道就陸續播出有關二戰的歷史紀錄片。做為當年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二戰末期也高度捲入太平洋戰爭的漩渦,但是之後歷史的回顧或省思紀念的活動不多。陣亡海外的台灣人日本兵的歷史,被無知的立委荒謬地戲耍於靖國神社圍牆外,錯失檢討台灣人與「國家」、「戰爭」的辯證關係。難得有以1943年「高千穗丸」沉船事件為背景所拍攝的電影──《南方紀事之浮光掠影》,讓少數人知道當年高千穗丸遭受美軍攻擊沉沒在基隆北方外海,罹難人數多達1,250人,是二十世紀世界第四大海難事件,否則一般人大概只知道有鐵達尼號沉船事件。由於長期歷史教育的扭曲,很多人甚至有二戰末期台灣是遭遇到日軍轟炸的錯誤認知。

台灣人被殖民母國挾帶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相當無奈的。1 8 9 5年台灣依《馬關條約》永久割讓給日本,在內地延長、內台一體的口號下,台日之間仍是有高度差異的,台灣人依法有納稅義務,卻免除服兵役之義務,也等於沒有為國效命的權利,亦即並非是真正與內地相平等的國民或是皇民。然而但當日本需要台灣的人力、物資投入戰場時,台灣人還是身不由己地被動員捲入戰局。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台灣亦進入戰時體制,物資統制日趨嚴密, 皇民奉公運動全面推動,軍事人力動員開展,有派「台灣農業義勇團」前往中國,「台灣特設勤勞團」赴東南亞,1942 年起實施陸軍、海軍志特別願兵,徵調高砂義勇隊,1945年實施徵兵制,總計有207,183 台灣人日本兵投入戰場,其中戰歿者達30,304 人,因此有2 7 , 8 6 4人登錄在靖國神社的靈璽簿。

1942年6月中途島之戰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勢逆轉,為增產對抗美軍B-29轟炸機的「雷電」戰鬥機,神奈川縣大和市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張所」(空C廠,後來改為高座海軍工廠)負責生產該型戰機。由於日本國內人力逐漸缺乏,1942年10月台灣總督府在全島募集12.3歲至18.9歲的小學或中學畢業生前往高座廠造飛機。募集條件是半工半讀,小學畢業的讀三年書,工廠工作二年,五年可取得甲種工業學校畢業資格,中學畢業則工作二年,可取得高等工業學校畢業資格,工作有薪水,衣食宿都由工廠提供,結果1953年5月至1 9 4 4年5月共有8 , 4 1 9名「台灣少年工」遠赴日本。

這些少年工大多數在高座海軍工廠,有些前往群馬縣太田市、茨城縣霞之浦、長崎縣大村、名古屋三菱重工等各工廠實習工作。他們離鄉背井在惡劣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消耗青春,因病亡故或在1944年12月18日遭受美軍轟炸死亡者共有5 0多人。終戰後1 9 4 5年底至1946年初,他們才陸續回到台灣,並重新適應一個大轉換的時代。

1963年神奈川縣平塚市元高座海軍工廠技手早川金次,是當年少年工的教官,他在大和市的善德寺墓園一角建立「戰歿台灣少年之慰靈碑」,以為少年亡魂祈禱冥福。1973年大和市立柳橋小學校的保坂治男校長在學校講演台灣少年工的故事,使這段史事逐漸再浮現。1983年台灣「新竹高座同學聯誼會」成立,因受限於戒嚴時期不能集會結社的關係,而同學會不受此限,因此這些少年工的聯誼會只得加入「同學」字眼。之後各地聯誼會陸續成立,1987年拜解嚴之賜,「留日台灣高座同學會聯誼會」總會終於成立。之後早川金次、勝尾金彌、周姚萍等人的著述逐漸披露台灣少年工的故事。1997年陳碧奎(少年工)、張良澤、張瑞雄等合編《高座海軍工廠 台灣少年工寫真帖》(前衛出版社),1999 年野口毅編著《台灣少年工 第二 故鄉》(展轉社)。聯誼會向日本政府爭取,2003年10月終於在高座廠成立60年之際,日本厚生勞動省終於頒給約40位確認可取得中學畢業資格的少年工「畢業證書」及一千多名少年工的「在職證明書」,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再度聯結起來。

台灣少年工的歷史在終戰六十年後,透過這部《綠的海平線》的紀錄片,再以鮮活的影像重現,製作人郭亮吟及其團隊,蒐集相當多難得的資料,綜合了訪談、圖象、文字檔案等素材,加上配音配樂,耗時費力完成的這部影片,讓觀閱者沉浸在歷史黃暉,也見識到穿越歷史者所拓展的多樣人生路徑,象徵台灣人宿命般的無奈,但又展現無限的生命韌性,這大概也是台灣歷史的縮影罷。期盼這部《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紀錄片能延伸台灣人的歷史視線與深度,牽繫斷裂的歷史,凝塑共同集體記憶。

■《綠的海平線》官方網站:www.shonenko.com。

【編輯室報告】二戰期間,八千多名台灣少年被徵募到日本海軍工廠生產戰鬥飛機。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影片,耗費四年時間製作完成。本文作者爬梳歷史,補綴斷裂的記憶。

(本文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