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 評論


在戰爭這般極端暴力的歷史情境裡,人如何成為他自己?人怎能成為他自己?

《綠的海平線》,關於台灣少年工的故事,關於人如何努力活下去的故事。導演以人道主義的精神,述說平凡老百姓在宿命之中的真實情感與尊嚴。

影片滿佈沉重的音樂與緩慢移動的鏡頭,彷彿帶領我們不斷的探問:在歷史的重,與生命的輕之中,人如何活得像一個人,人又有什麼選擇?

—————-吳美枝 文字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所研究生(文章來源 部落格River”s Island

(本文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吳珮慈 | 影評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電影系 教授

在紀實訪談和珍貴的靜、動態影像文獻之間,《綠的海平線》以生活化的敘述觀點、沉靜的節奏,緩緩延展出一幅歷史的扇面,扇面上素筆描繪大時代動盪裡台灣飛機少年工的命運,扇面下展呈半世紀以來深深牽絆台灣的身分認同議題。

沒有青春傷逝的宿命,沒有敵我對立的仇憤。許多的小小平凡,構築了同一個大歷史。望向《綠的海平線》,觀眾被賦予了一個特別的凝視點,一個重新回眸眺望台灣歷史的位置 。

(觀看更多人的觀後感和推薦文) (more…)

文 / 王晶盈 | 影評人
(本文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歷史,是屬於人類的集體記憶所創造出來的。而與歷史產生關係的,可大至一個國家的國民、一群特定的團體,或也可以縮小到一個家族的記憶,或甚至一個人的回憶。《綠的海平線》這部紀錄片,主角雖然是那8000名曾被徵召到日本製作戰鬥機的台灣少年工,但其實這整個追尋過程的起點,則來自一個家族的歷史與回憶。導演郭亮吟,試圖在歷史的隱晦中,點燃一抹小小的光亮,因此揭開一份曾經被人遺忘的歷史故事:台灣飛機少年工的血淚史。 (more…)

收到你寄來的影片,
在晚上的靜謐裡將它閱畢。
再見你時,你帶回來第二部完成的紀錄片;
說是 要在台灣映演前讓我先看看。

想著你一路從參與台灣的地方影像記錄,
到負笈前往美國西岸攻讀電影碩士,
異地的你念茲在茲的到底還是台灣這塊土地!

我驚訝於你拍攝影片的速度之慢工,
猶記得你的第一部紀錄片前後四年多時光,
追索自己家族關於阿公在台灣光復後標買飛機廢料製作鋁鍋的情事;
繼而又從中挖掘出關於飛機少年工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more…)

文/許宏彬

人與人之間,總有些難以想像的連結。每一次我想起我的朋友阿亮,第一個浮現腦海的事物,就是飛機。不知從何時開始,我聽了她許多關於飛機的故事;聽了關於戰後的阿兵哥們如何將鹽水撒在飛機上,然後偷偷地將飛機報廢變賣。也聽她說,爺爺如何孤注一擲的借集巨資,標下這些飛機,開創了家族製鋁事業…… (more…)

« Previou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