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記–導演 郭亮吟從2006年5月號開始,陸續進入各大校園放映,她簡單地將自己的感想和觀察記錄下來,部落格也會陸續將各校同學的迴響貼於此篇的回應下。想要留言的同學,歡迎先註冊成為會員才能留言,或是可以將感想連同姓名和校名寄至blog.shonenko@quietsummer.com,我們也會一併處理張貼,在此感謝同學們的回應!)***

10月31日 國立聯合大學


(攝影記錄/林玫君)

可愛的同學們,很可惜沒有辦法一一回答大家的問題,但是看到大家踴躍發問,覺得很開心,也很驚訝台灣現在的大學生和以前很不一樣呢!感謝黃惠禎老師的邀請和細心安排,以及劉彗雯老師的主持,能夠有機會(也是第一次)來到苗栗市,從學校看到美麗的夜景,很羨慕你們可以在這麼好的環境唸書。各位同學的問題從如何撰寫紀錄片的企劃架構,如何尋找工作團隊,克服影片製作上面臨的困難,可以感受到學習傳播的你們,一定也有很多製作構想和創作計畫,希望我的經驗分享能夠提供你們將來製作紀錄片時一些參考。

也很謝謝年輕的你們不吝於和我分享看完影片後的感想,青春真的很美好,相較於影片中的少年們,你們是很幸運的一代,好好把握這樣美好的時光,也期待看到你們的創作!

10月19日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攝影記錄/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很感謝航空技術學院邀請《綠的海平線》去學校放映,和一群軍校學生一起觀看這部影片,和以往地方映演或是校園放映的經驗很不一樣,尤其是位在高雄岡山的航空技術學院,其校址原是日本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也就是台灣少年工在出發到日本前,接受集訓的地方,因此不論是觀眾或是放映場地都有很特殊的意義。

和他們一起看影片時,我不禁一直想到這群年輕學子們報考軍校的背景和經驗,都和紀錄片中的主角_台灣少年工們,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有一名年紀較長的學生在映後座談時,談及自己報考軍校的原因,憶及家人送他出發前往高雄岡山,即將展開新生活的興奮心情,混雜著告別家人時的感傷….他的話讓我腦海中也不斷翻轉著採訪少年工時的記憶和情緒….謝謝你們的分享,帶給我難忘的軍校印象!

–觀看其他校園放映場次記錄

7月1日、9日和16日,《綠的海平線》分別受到中央大學、台灣大學 濁水溪社和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的邀請到校園放映


(台大放映會上少年工前輩們向現場觀眾致意 攝影記錄/林玫君)

看到現場擠滿學生,讓我感到十分驚訝….. 很感謝承辦活動的助教們和社團同學的熱心協助,看到你們為了影片奔走租借場地和器材,張貼海報、到課堂宣傳,真的很感動。帶去台大和東華大學的紀念T恤,也全都被搶購一空,感謝同學的支持。在東華大學的映後座談,我因為個人身體不適,必須提早結束,請同學們多多包涵。


(東華大學 同學踴躍參加放映會和座談 攝影記錄/林佳雯)

當工作人員放給我看台大濁水溪社為了影片所製作的BBS動畫時,工作人員和我看了都覺得:「真的很棒!」。


(受邀參加中央大學的放映會 攝影記錄/林玫君)

謝謝你們為這部影片所付出的時間、心血和精力,也希望《綠的海平線》能帶給美麗青春的你們,回望台灣歷史的機會。一起加油!

亮吟

◎5/9 台北科技大學


(少年工前輩 陳清富先生以校友身分出席放映會 攝影記錄/CD)

早上八點歷史課….離開學校多年後的我,實在很難想像要同學們一大早就要來學校看一部歷史紀錄片。台灣少年工 陳清富先生和我相約參加這次的校園放映。曾為台灣少年工的陳先生,戰後歸台,以高座海軍工廠製圖合格的資格報考省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台北科技大學的前身)的土木科。幽默風趣的陳清富先生,因為又是校友,又是少年工,和學生對談起來格外有趣。影片放映後,陳先先和學生的交流對話,雖然時間匆促,但願帶給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年輕孩子(其實這些大學生年紀不小了,尤其是和少小離鄉的少年工比起來…) 一個難得的分享….謝謝來上課的200名同學,看到你們每一個人手寫的感想(我看到時真的非常詫異),真的很感動,辛苦你們了。

◎5/10 政治大學

要去上戴寶村教授在政治大學 歷史通識課程的當天,自由時間副刊登出戴寶村老師為影片所寫的文章,再現歷史 牽繫記憶~關於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很巧合,也很有意義,當天來參加放映的學生可以讀到戴老師的文章,對影片的歷史背景有些了解。影片放映後,同學有許多問題,從「為何會拍攝這部影片?」,「為何對台灣少年工的題材有興趣?」,「為何吳春生都講日語?」,「為何他們的國家認同如此不同?」,「如何找到這些豐富的史料和影片?」,還有幾名台史所的同學針歷史事實的部份問來發問,如「戰後是由誰來管理台灣少年工?還是他們自治管理?」等等。因為問題太踴躍了,實在無法一一詳細回答,戴老師趁此機會特別為影片的部落格宣傳,要大家上部落格知道更多影片製作的幕後故事。有兩名日本學生也來參加這次的放映,他們都是第一次知道台灣少年工的故事,也因此感到很驚訝,很希望《綠的海平線》可以在日本電視台放映,讓更多日本人知道這一段歷史。很謝謝戴寶村老師一直幫忙推動影片的宣傳,希望這樣小型的校園放映也能慢慢累積出一些效果,願他們是傳播台灣史一顆小小的種子,將以不同形式來紀錄我們這塊土地上的許多動人故事。

◎5/11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這堂課來的學生不多,我一邊讀著呂赫若小說選,一邊等著晚到的學生來上課(書中人物可是為了無法升學而正懊惱著…)。戴寶村老師要我多包函這些藝術氣質濃厚的學生,但我倒可以體會要來上一堂下午一點多的課,而且還要看一部歷史紀錄片,是多麼需要勇氣的一件事啊…. : )

很奇妙的事,雖然這堂課的學生來得少,我卻覺得和這些來看的學生很親近,也許是因為教室距離短(前兩場都是大型階梯式演講廳)。他們看起來稚氣的臉龐,卻是觀察纖細、提問精確,看著他們閃閃發光的眼眸,我不禁想像他們對影片的看法~這樣時空距離他們遙遠的故事,能在青春的他們的腦海中留住什麼樣的印象,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一名學生問我,如果將來他們也想作這樣相關的紀錄,我的建議是什麼,當時的我回答是希望可以多「包容」不同想法、觀點,現場老師則給了我一個很好修正意見,他認為我們應該是「謙虛」,而非「包容」。是的,的確是對上的「謙虛」,而非對下的「包容」。

我們長期一直無法謙虛以待,只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聽他人的意見,不想聽見不同語言的聲音…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很多。

很謝謝那天來上課的同學,感謝你們的分享,期待能夠和更多年輕人一起來看這部影片,也希望可以開啟台灣人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願年輕的你們不要像我帶著遺憾,錯失了與自己祖父母對話的機會,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