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的海平線』多美的名字!

但是憶起這綠的海平線,不知有多少人會赤紅雙眼?有多少人會內心澎湃?走過歷史的痕跡,雖然過了,但是在心中,卻是依舊鮮明。

看到影片中,有一位伯伯回憶著他10來歲要去日本時,父親為他送行,買了冬瓜茶給他喝,但是打破了,父親想再買一杯給他喝,但時間上卻是趕不急,他趕火車去了。而那次,竟是他最後一次見到父親;這,不令人不捨與愁悵嗎?

那天紀錄片播放完畢,響起掌聲,才把我從紀錄片中拉回。我悶悶的在想:為什麼只募集台灣的少年工?那日本人呢?(後來導演有說,第一期是日本少年工),還有,這算是一部和歷史相密結合的紀錄片,片中提到的『白色恐怖』、『戒嚴時期』、『二二八事件』等台灣歷史事件,沒有一件事我所深入了解的,真是汗顏,身為台灣人,竟不知台灣事。我想,以這部件為主軸,我應該要適當的去反省、作功課,把「台灣少年工」前後的歷史弄清楚,不然,這部紀錄片我真的是白看了。

或許因為導演是女性,許多畫面的處理相當溫和與柔美,雖是闡述過去的一段歷史,但是又不會讓人發昏感到無趣。也因為工作團隊的貼心,讓這部片以「台語」發音,再打上中文字幕,讓受訪者可以以母語暢所欲言而沒有束縛。台灣最美麗的聲音是什麼?「母語」。不管你是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用自己母語所表達的字句,最動人。在這部片中,我看到了這層感動。

現場也來了許多當年到日本去當少年工的爺爺們,坐在放映會場的前三排。在前頭看到許多銀白色的腦袋,在看著自己的故事,心中的感覺不知是如何?放映完畢,有位爺爺非常肯定台灣少年工,他說:「你們想想看,我們當年到日本才10幾歲,就要建造會飛的飛機,是多不容易的事。而且我們台灣孩子造的飛機是唯一可以和美國B92相抗衡的,只有台灣孩子才辦的到,我們可以吃苦,但是現在的孩子可以嗎?」會場來了一位在成大 任教的 教授,他也說了,在台灣的社會現在分成三層。

第一層是老一輩的,吃過很多苦,所以也會很嚴格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能屈能伸,而中生代的,也就是我父母親這一代,以前常聽到母親說小時候老是吃「番薯籤」,沒有錢買米飯,父親小時候放學就要到田裡去「看牛」,因為他們也過過苦日子,所以在經濟能力較好時,相對的會對孩子們比較好,也就是所謂的新生代。父母親告訴孩子:「我們以前都沒有飯吃,所以你們不可以浪費糧食」,孩子多是回答:「怎麼可能?」依舊故我,因為沒有見過那種食不溫飽的生活,自然不能體會,才變成時下稱之【草莓族】。

我好像離題了。

也有爺爺說那真是一段痛苦的歲月,他巴不得抹除這一段記憶。
以同理心的角度是不難想像,再加上那段期間牽涉到政治等敏感地帶,許多人對這件往事總是噤聲不語,實在是難為爺爺們了。也因如此,更看出台灣人的「韌性」,在這缺乏韌性的年代,爺爺們的故事,是多麼的鼓舞人心啊!

有人鼓勵爺爺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會更美好」
我深信,會的!

原載於部落格在路上 我晃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