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meraldhorizon / 發佈日期:2006/05/08 】
【攝影記錄:王寶鍊 林玫君 錄影記錄:林佳雯 主持人:古少騏】

影片還沒開映前,現場突然陷入一片黑暗,工作人員還以為停電事件重演…原來是放映師 李先生誤認為放映時間已到就關燈要放片了…後來李先生將現場燈光稍微調亮,新竹影博館的編審 林怡君小姐和導演 郭亮吟就在昏黃的燈光下為影片開場…

怡君先介紹新竹影博館的前身為建於1933年的「有樂館」,這一棟富有歷史感的老建物,有著許多被遺忘的故事…當年新竹地區的神風特攻隊員在執行死亡任務前,軍部會安排他們來「有樂館」看人生最後一場電影…怡君說,《綠的海平線》的影片背景和當年神風特攻隊的歷史時空相仿,因此在新竹影博館放映《綠的海平線》有特別的意義…

雖然現場昏暗,卻仍可看清楚放映廳的樓上樓下都擠滿了觀眾,導演 郭亮吟在這樣的氣氛下,對大家說「每次放映《綠的海平線》,我都覺得自己好像時光轉換機的機長,將帶著觀眾跟著台灣少年工展開一段未知的旅程…」

(樓上樓下即將滿座的觀眾席)

—-

在黑暗中,當畫面上「終」字出現,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燈光亮起,工作人員看著滿座的觀眾席,有種說不出的感動。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夜晚,尤其新竹影博館是《綠的海平線》在台北地區以外的第一個地方巡迴放映地點,工作人員很驚訝在沒有太多宣傳下,卻仍有這麼多年輕觀眾願在週末的夜裡來影博館觀賞一部可能會很嚴肅、或很沉悶的歷史紀錄片。

台灣高座會新竹區會 會長 鄭文雄先生看到現場擠滿20、30歲的觀眾們,又高興又感慨~曾被歧視多年、不敢和人提起台灣少年工的往事,鄭文雄先生高興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和下個世代分享他們的故事,但也感慨到歲月不饒人,再過10、20年,大部分的台灣少年工都已經不在人間了…

(台灣高座會新竹區會 會長 鄭文雄先生)


首先回應的是一位年輕觀眾,他說:「很高興能夠看到這樣的影片完成,並且來到這裡聽見少年工的前輩們現身說法,讓我很榮幸可以見證歷史。」他的這一番話讓工作人員感到莫大的鼓勵,因為這也是為何要舉辦這麼多場《綠的海平線》地方巡迴放映—在一個公共空間共同觀影、交流的經驗,絕對不同於一個人獨自關在屋子裡看著電視播放DVD。這也是為何工作團隊堅持要將影片光碟的出版時間拉到巡迴放映之後,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走進戲院一起來看這部影片。

(年輕觀眾在放映後參與交流)

曾由新竹市文化局補助出版「造飛機的日子」的作者 彭炳耀先生也來到現場,和大家分享他希望他決定以一己之力,用文字紀錄下他的生命故事。

同樣也為少年工的劉嘉雨先生帶著他的孫子一起來看影片。祖孫兩人一坐一站,兩人互動十分親近。和多數不知道少年工事的年輕觀眾相比,劉嘉雨先生的孫子,現為職業軍人的他從小常常聽阿公說以前少年工的生活,也很敬佩阿公當年的精神和勇氣。劉嘉雨先生談起他搭船到日本時,本來滿心歡喜、充滿期待,一個台灣指導官卻對他們說,「你們為何那麼傻,為何志願來這裡…」,當時的他失望落寞,無可奈何,只也能全盤接受….

(劉嘉雨先生坐在椅子上和導演 郭亮吟對談,站著發言者為劉嘉雨先生的孫子)

當天現場發言的幾位少年工前輩們都是客家人,他們發言時都考慮到現場觀眾聽不懂,而改說中文或閩南語。但是在主持人 古少騏的引導下,本來試著改說閩南語的蔡清木先生,還是以客語訴說當年他們抵達日本時,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日本愛國婦人會來迎接抵達神戶港的台灣少年工,這些婦女送走了丈夫和兒子上戰場,當她們看到這一群離開故鄉的台灣少年時,她們都以對待自己親人的態度來歡迎他們。勾許過往回憶的蔡清木先生,哽咽了起來,最後由家人護送他離開現場。

(蔡清木先生發言,右為主持人 古少騏和導演 郭亮吟)

當日座談有延後很長的時間才結束,幾位少年工前輩又分別補充了影片沒有能含括的部分,許多年輕人都還願意留下來,一直到座談結束才離開,有的甚至還繼續向少年工阿伯們請教。

有些少年工前輩希望導演 郭亮吟可以繼續拍少年工的續集1、續集2、續集3,她很感謝少年工前輩的肯定,但她也衷心期盼《綠的海平線》能夠開啟了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拍續集雖然會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但是這件事不一定要由她一個來作,而希望其他人也能共同來完成這個願景。

(主持人 古少騏和蕭春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