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部落格 女巫的苗圃 http://blog.udn.com/witchirene/1737267

郭亮吟,一頭烏黑長髮、大眼、甜美令人驚豔的女孩,第一時間,我實在很難把她和需要體力做工的紀錄片工作者連在一起。直到她分享【綠的海平線】的拍攝過程以及嚴謹田野調查後,儘管是第一次見面,但我還是不得不對她豎起大拇指。

【綠的海平線】所講述的背景是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徵召了八千多名台灣童工到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海軍工廠製造飛機。在台灣那個窮困的年代,很多孩子對赴日「半工半讀」的美好未來燃起希望。然而一切美好的憧憬,卻也短短在一年後因日本戰敗,而宣告破滅。

不少孩子因為美軍轟炸而客死異鄉,倖存的,則隨著戰後復員工作,有的返台、有的想辦法留在日本、有的則是帶著共產社會的期待前往中國。人雖跳脫不了時代的限制,但在一個承平的年代,至少還能關注自己在意的事情,而戰爭卻讓人無從選擇,只能不斷地被外在環境碾過,所有的年少情懷都在那特殊的歷史中被壓縮得平平整整。人似乎渺小到,連價值都談不上。

這群入鏡的歐吉桑,六十年前曾是優異的童工,他們回憶那段艱困歲月時,並沒有太多悲傷的情緒流露。片中的一位主角說,那時,你無法去對未來做任何計畫,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而且什麼人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

郭亮吟大量利用當時的新聞、史料交錯在訪談之間,從而展現出她嚴謹平實的風格。她對於授權、查證、一次又一次訪談的耐煩,被曾任全景傳播基金會的執行長蔡靜茹形容為「具有日本老先生的精神」。

就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已經被網路無孔不入滲透時,郭亮吟卻拿起小學生用的「國語練習簿」做為筆記本;有人請求她用e-mail分享一些資料,她也客氣而堅定地說:「用抄的吧,手寫是有溫度的。」

只因為工讀生沒把關鍵字輸入,可能導致你在網路上找不到這段歷史,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去圖書館摸摸卷宗、親自去事件現場看看,因為太多資料是電腦桌前key不出來的,這是郭亮吟堅持的「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