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夜,經edelweiss的推薦,看了公視播放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導演是郭亮吟,內容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3年到1944年左右,日本找了八千多位的台灣少年,去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參與製造軍用飛機。

  當時是日據時代,日本政府以去日本學製造飛機,不但能學到一技之長,而且可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等等宣傳方式,吸引了一些台灣少年志願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海的那一端打拚。後來,日本戰敗,有的人回到故鄉,有的人留在日本,有的人去了中國,當然,有的人死了。

  紀錄片訪問現已是七、八十歲一些當時的少年工,還有相關人員,穿插照片、影片、檔案,以平靜沉穩的手法來呈現這段歷史,不煽情,不憤恨,甚至不控訴,好像就只是一段過去。這樣的過去,有多少的血淚,有多少的苦難,淡淡就帶過了。

  說一段讓我哭了的片段:影片中訪問了一個當時在台灣任教小學的日本老師,因為日本政府要召募少年工,規定學校老師要負責宣傳,報名人數不可以太少,所以,老師用了一些逼迫的手法,甚至包括到馬尼拉去。訪問老師時,對於那些學生,尤其是去馬尼拉的,根本再也回不來了,他非常悔恨,說著說著就流淚了。

  對於戰爭相關的影片,不會主動接觸,總覺得戰爭的無奈,戰爭的殘酷,戰爭的無望,會讓心情低落,這大概是一種逃避,或者說趨吉避凶的作法。在看〈綠的海平線〉之前,根本不曉得有這段過去,看了之後,於我,只是故事,只是遙遠;於他們,卻是生命,一段不可抹滅的曾經。

(原載於部落格 兩隻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