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中央社 記者吳素柔 台北 2008.08.18】

阿公買下日本戰後軍機製成鋁鍋,導演郭亮吟拍成紀錄片「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台灣少年赴日製造軍機,她完成「綠的海平線」;許多少年返台後參加孫立人將軍的「台灣軍士教導團」,她展開拍攝「軍教男兒」,用鏡頭訴說不斷延伸的故事。

郭亮吟為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畢業、美國南加大電影製作藝術碩士,學生時期就開始參與拍片,以前很喜歡法國導演楚浮作品,後來受到台灣導演侯孝賢電影很大影響,尤其是「悲情城市」。

她小時候聽阿公說,他曾買下日軍在戰後留在台灣的戰鬥機,展開鋁鍋事業,但阿公不願說更多細節;阿公過世後,她繼續探索這個深藏多年的疑問,拍成「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軍機」,誠摯的創作態度和獨特的影像風格獲得金穗獎肯定。

拍攝「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時,認識在日治時期從事飛機維修的周煉燈,她獲知有八千多名台灣少年在戰時去日本製造軍機,相關記載卻闕如,因此決定拍攝「綠的海平線」,重現被遺忘的歷史。

歷時四年拍攝的「綠的海平線」,敘述二戰末期八千多名台灣少年被募集赴日製造軍機,這群十幾歲的男孩除要適應日本氣候和吃重工作,還要躲避美軍空襲,有人不幸被炸死,同伴還用筷子夾回一塊塊炸飛的血肉。

日本戰敗後,許多台灣少年工回到故鄉,卻遇到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有人選擇留在日本,在異鄉掙扎求生,長大後忘了台語怎麼講;有人則轉往中國發展,文化大革命時下放遙遠的新疆。

「綠的海平線」訪談多位當年的台灣少年工、日本老師和軍官,輔以文件、信函、歌曲與影像史料,其中日本中島飛行機製作所的宣傳影片「制空」令人印象深刻。

郭亮吟說,曾到美國檔案局找資料,沒有太大收穫,當看到日本電影資料館目錄有「制空」,眼睛為之一亮;館方要求必須在戲院放映,儘管拍片經費有限,郭亮吟仍決定賭賭看,租下放映廳播放,畫面一播出,她當場尖叫出來,因為這就是她要的畫面。

她表示,日本戰敗後將很多戰時史料銷毀,中島飛機製作所廠長當年把「制空」偷藏起來,後來廠長過世,其子整理遺物,才將「制空」捐贈給日本電影資料館。

「綠的海平線」獲獎無數,最新成績是獲得今年金穗獎首獎。此片也曾在日本NHK播出,為獨立製片 首度在NHK放映,郭亮吟很高興影片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她也認為,日本只有大媒體才有資金和管道拍攝及放映紀錄片,獨立製片比台灣少,台灣的紀錄片環境非 常開放和自由。

由於當年台灣少年工返台後,不少人加入「台灣軍士教導團」,在高雄鳳山接受軍事訓練,後來卻接到「歸休」命令。這個快被遺忘的歷史片段也引起郭亮吟的興趣,目前正積極籌拍。

郭亮吟表示,紀錄片可以如實呈現受訪者的神情、口氣等,並讓故事更廣為流傳,對她來說,紀錄片就是紀錄記憶、分享記憶,擁有莫大吸引力。在紀錄片天地交出亮麗成績,如果未來有機會,郭亮吟也希望能拍劇情片,一圓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