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 2007.02.17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去年,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巡迴播映,使我開始注意臺灣少年工的問題。後來看張良澤回憶錄,提及他叔叔當年已知無法逃避兵役,遂以志願學徒出陣,當戰鬥機裝備員,不過連飛機都沒摸到,日本就戰敗,之後留日不歸。這也算一種少年工了,張良澤會致力為臺灣少年工奔走牽線,大概也因有這一層背景在吧。

有次在圖書館借書,瞄到《赤手空拳:一個少年工的故事》一書,立刻借了此書。作者陳碧奎當初是陪弟弟去學校才有唸書的機會,後在學校老師的遊說下,終獲得父親首肯,唸至小學畢業。也因此,當他看到有少年工這個半工半讀的機會時,便自作主張,偷爸爸的印章去簽同意書。在日本的日子,就如《綠的海平線》所述。更令我印象深刻是他戰後回臺灣的際遇。

戰後的臺灣,因推行國語,讓在日本時代仍算風行的漢文逐漸沒落,原本在漢塾教書的陳碧奎也漸漸招不到學生,因而跑去羅東從事木材生意,這是充滿危險的一種工作,意外不斷,甚至還曾在暴風雨的激流中,冒命搶救老闆的木材。隨後跑去更加危險、辛苦的礦坑工作六年多,目睹同事一個一個死於礦災,自己也經歷過幾次九死一生的險境。最後終於離開礦場,來到臺北從事木材加工業。

在臺北雖遠離了生命的威脅,卻面對更險惡的人性。歷經幾任老闆的剝削、欺騙,陳碧奎乾脆與朋友合作,自立門戶做熨衣桌,在業務漸有起色時,又遭中盤商的欠款,讓陳碧奎處於進退維谷的財務危機中。因此他立刻向商標局設立登記,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並向朋友借款,取消中盤權,親自去百貨公司跑業務。因其品質與信譽,使他執臺灣熨衣桌之牛耳。同時在張良澤、張瑞雄牧師的鼓勵下,積極參與高座同學會事務,臺灣少年工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因而漸獲臺、日之重視。

以往所看傳記、回憶錄,很少有人像陳碧奎一般,在生命中遭遇如此戲劇化的轉折與考驗,他卻能一路走來,永不被擊倒。臺灣這幾十年來的成就,靠著就是無數個類似的小人物所累積起來。在他這本回憶錄中,看不到世家、豪門、名校,只看得到最真實的臺灣人,那種不斷為自己生命打拚的臺灣人,就像你我的長輩一般,所以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