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身為一個少年工家屬的我而言,您處理的這個題材,稍稍彌補我對父祖那一代人的失憶與想像。外公的早逝,使得他的身影是構建在家人的言語描繪中;「外公=少年工」,家族記憶與歷史認知儘管搭上線,卻仍舊模糊不清,即使透過文獻的記載,感覺依然渺遠。觀賞「綠的海平線」的過程中,我數次紅了眼眶。與外公同個世代的「歐吉桑」們現身說法,將時代的無情與捉弄、個人生命的漂泊與無奈,透過影像一一撞擊著觀影者。作為一個少年工的家屬感覺更是強烈,原來我的外公也曾經在異鄉度過這樣的日子啊!

倏忽,歷史記憶鮮明了起來。

——-

導演:

您好!冒昧寫信給您。我是參加在臺北縣政府舉辦放映及座談會的觀眾,亦是在會場提及我的外公也是「臺灣少年工」那個急切、激動、毫無章法的發言者。

觀賞完影片之後,尚未沉澱就魯莽的拿起麥克風分享,有什麼念頭就說什麼。會後,才愕然發現許多該說的話,仍囤在心裡,所以才會利用這封信,透過文字,整理思緒,試圖把一個觀眾的感動與想法傳遞給創作者。

似乎,作為一個創作者,他的題材通常都會從自身出發再向外擴及,您的這部紀錄片也是如此吧?

對身為一個少年工家屬的我而言,您處理的這個題材,稍稍彌補我對父祖那一代人的失憶與想像。外公的早逝,使得他的身影是構建在家人的言語描繪中;「外公=少年工」,家族記憶與歷史認知儘管搭上線,卻仍舊模糊不清,即使透過文獻的記載,感覺依然渺遠。觀賞「綠的海平線」的過程中,我數次紅了眼眶。與外公同個世代的「歐吉桑」們現身說法,將時代的無情與捉弄、個人生命的漂泊與無奈,透過影像一一撞擊著觀影者。作為一個少年工的家屬感覺更是強烈,原來我的外公也曾經在異鄉度過這樣的日子啊!

倏忽,歷史記憶鮮明了起來。

個人如此,更遑論整個社會了。父祖輩對日治時代經歷的噤語,整個社會的集體性失憶,其中有多少的曖昧矛盾苦澀難解啊!很高興有一個專業的影像紀錄者與團隊,願意花四年的時間去爬梳整理紀錄這段隱而未見的歷史。沒有太多的觀點與評價,只是讓當事人用自己的熟悉的語言靜靜訴說,隨著和而不侵的配樂,彷若跟隨少年工遠離「緑の島」,到北國去造飛機,經歷大時代下八千多名小人物的離合悲歡。

關於歷史影像紀錄,臺灣仍在起步階段,衷心期盼「綠的海平線」如一顆石子投入水中,在社會與人群的心湖中泛起陣陣漣漪,歷史記憶的斷層也能微微攏合。

最後,「激動」的我當時忘了最重要的話,就是:「謝謝!」

謝謝您拍這部片子,謝謝您用影像紀錄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這些人那些事,並且讓更多人知曉。獨立製片不易,在部落格上也看到你身體微恙,仍抱病出席座談會的訊息,這樣的精神令人感佩!

祝福您與製作團隊!
觀眾 怡棻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