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 導演 郭亮吟和主持人 古少騏與現場少年工前輩對談)

【來源:emeraldhorizon / 發佈日期:2006/05/014】
【攝影記錄:王寶鍊 林玫君 錄影記錄:林佳雯 主持人:古少騏 】

桃園文化局的放映會後座談中,一名外省第二代的蕭姓觀眾說:「當我看到《綠的海平線》的放映訊息,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怎麼會有傻子要拍這樣的一部片?」,他很敬佩如此年輕的工作團隊卻願意花費多年時間製作歷史紀錄片。蕭先生紅著眼眶地說他很感動有機會可以看到這樣用心製作的影片。

《綠的海平線》讓蕭先生回想起父親在戰亂中從中國被拉到台灣來當兵的顛沛人生,他驚訝這樣記錄一群台灣少年工的紀錄片,卻是可以觸及不同族群的內心底層,因為這是部對一群不同抉擇和命運的「人」能夠謙虛以待、仔細聆聽的歷史影片…

緊接著發言的女性觀眾說︰「我剛才看到文宣,以為郭亮吟是男生的名字,後來有人跟我說導演是個女生,我想導演應該是個年紀很大的女生,沒有想到,那個在舞台前跑來跑去做準備的年輕女生就是郭亮吟」。導演 郭亮吟認為創作和能力應是不分性別的,《綠的海平線》是許多工作人員的共同創作,不是她一個人所能完成的,一個專業團隊合作和支持也彌補了導演許多能力不足的地方。

當這名觀眾表達她也是外省第二代時,原本氣氛十分融洽的現場,卻出現一陣騷動。原來現場聽不懂國語(中文)的老前輩們,誤會這名外省觀眾是在批評台灣人去為日本造飛機而開始鼓譟。主持人 古少騏和導演 郭亮吟同時用閩南語和客語即時翻譯了這名觀眾的原意,並希望現場觀眾和來賓要尊重每個人的發言,因為唯有彼此互相聆聽、學習,這樣開放交流的討論會也才有意義。

當天影片中受訪者 高橋老師的學生 張女士也來到現場,氣質優雅的張女士先以日文和現場少年工的前輩們問好,原本說客語的她以國語和現場觀眾分享她的想法∼她深刻感受戰爭的可怕和無奈,她認為高橋老師是迫於校長的壓迫和體認戰事緊迫,才會鼓勵學生到日本和菲律賓當海軍工員,一直到現在,高橋老師回憶此事都非常心痛。

(右起 導演 郭亮吟,高橋的學生 張女士與外孫女)

導演 郭亮吟回憶當時她和工作團隊為了採訪高橋老師,扛著沈重的器材來到日本長野縣的一個小鎮上。安靜的午後,在日式老宅裡,87歲的高橋老師接待來自台灣的她,誠心地分享戰前、戰後的回憶,那是導演 郭亮吟覺得在《綠的海平線》訪問過程中的一段特別經驗,也很珍惜和高橋老師相處的午後時光。導演 郭亮吟說要找到當時教導台灣人的日本教師已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高橋老師願意和她誠懇訴說當年徵募少年的情形和沈痛心情,他的誠懇和真心,讓她永生難忘。

工作團隊很感謝桃園縣文化局提供《綠的海平線》這樣難得的機會,才得以在桃園當地順利找到放映的場地,並協助沒有任何宣傳預算的工作團隊在地方平面媒體刊登消息。也很感謝台灣高座會桃園區會在當地提供的支持,會長 鄭士性在會後分享當年他們為何志願前往日本高座海軍工廠,去到哪裡卻發現受訓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一切就只能咬牙忍受…..

當天許多觀眾反應宣傳效果不夠廣,沒有太多人知道放映活動的訊息,但即使如此,當天接近影片開始播映時,會場滿座,後方也站著滿滿的一排人觀看影片。很感謝這些前來觀賞的觀眾,我們也會在接下來的場次加緊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放映活動,才能有機會和大家分享《綠的海平線》這部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