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meraldhorizon / 發佈日期:2006/05/01 】
【攝影記錄:林佳雯 林玫君 錄影記錄:瞿筱葳 主持人:王昭華】

(觀眾參與映後座談,左起為主持人 王昭華,導演 郭亮吟面對著觀眾席。)

下午五點整,《綠的海平線》工作團隊人員剛抵達在誠品地下視聽室,正要開始佈置場地和前置準備工作。一個年輕女生來到櫃檯前,輕聲詢問:「現在可以買票嗎?」,工作人員瞪大眼睛問:「你現在就要買《綠的海平線》入場卷?」。

售出第一張票後,購票處前就開始排起買票隊伍。六點開放入場時,人潮迅速湧入會場,不一會兒,席次將近滿座,工作人員開始清點空位席次,趕緊加搬椅子,讓更多的人可以進入會場。

導演 郭亮吟原本正與主持人 王昭華討論著當日座談流程,聽到工作人員通報售票情形,不禁從門縫中偷看購票入場的,好奇著:「來的人都是什麼樣的觀眾啊?」。當她發現都是隊伍中都是年輕人時,她驚呼:「他們怎麼知道影片的映演消息?」….

(工作人員接待受邀貴賓和購票觀眾。)

放映前五分鐘,一屋子擠得滿滿都是人。導演 郭亮吟和主持人 王昭華將自己的位置讓出去給觀眾,自己坐在地上。有些觀眾甚至決定站著看完影片。

一片漆黑中,影片伴隨著音樂和林強的旁白緩緩前行,全場觀眾跟著這些少年工的前輩回憶過往。珍貴的老照片、檔案資料和歷史影片,彷彿構築成一道時光轉換門,大家進入二次大戰時,開始跟著片中每個人物的際遇變化,情緒起起伏伏,或開心,或掉淚。

會後,台灣高座會 台北區會 代表 林東平先生,原本不願發言,甚至要工作人員「找國語比較輪轉的去講」。在國台語雙聲帶的主持人 王昭華親切地邀請下,林先生上台致詞,用閩南語說~他感慨那種六十年來不能對人訴說的苦,以及六十年後,感動終於有將他們的故事說給社會大眾聽,他很感謝有這一群年輕的影像工作人員為他們所作的一切。

(由左至右,映後座談中少年工前輩 林東平先生,導演 郭亮吟,主持人 王昭華 )

現場貴賓除了少年工的前輩們,還有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吳密察教授、東京大學歷史學系 若林正丈教授、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洪美華女士,以及作家 楊渡先生。此外,知名藝文人士—遠流出版社副總編輯 林皎宏先生(筆名 傅月庵),以少年工的家屬身分出席放映會,真誠地與觀眾分享他父親戰前曾為少年工,戰後回到台灣在社會底層作苦力,一生鬱鬱不得志,終究為政治翻弄命運的荒謬人生。林皎宏先生真情流露,他的一番話也讓觀眾聽了感動落淚。

會場的觀眾中,老、中、青三代都有,坐在會場前方的少年工前輩,和後面擠得滿滿的年輕觀眾,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現場進行Q&A時,導演 郭亮吟好奇地問幾位年輕觀眾是如何得知《綠的海平線》的放映消息,他們表示多是透過網路訊息、網誌(BLOG),甚至是因為在MSN上對談,才知道有《綠的海平線》這部影片,並透過影片的官方部落格得到相關消息。

會場主持人 王昭華妙語如珠,貼切地將年輕人的語言,如網路、網誌、部落格、MSN等等,現場直譯成閩南語,她幽默機智的反應也讓現場笑聲不斷。影片放映後的座談會現場氣氛熱烈,跨越了語言隔閡和世代差異,也真正達到這部影片的目的~讓年輕人藉由《綠的海平線》,了解台灣少年工的故事,進而認識台灣人的歷史。

現場有一位神秘嘉賓在最後現身—林文瑞先生,專程從屏東高樹鄉田子村趕到台北參加放映會。林文瑞先生在影片中,同樣也是最後出現,但卻又是最震憾觀眾的一位受訪者。他曲折的人生雖然遭遇許多困頓,但言談風趣的他,在座談會上仍是連說了好幾個笑話,卻又道盡台灣人歷經苦難的無奈。

(由左至右,導演 郭亮吟,專程由屏東高樹趕來參加放映會的林文瑞先生,主持人 王昭華 )

導演 郭亮吟最後和主持人 王昭華一起為影片向大家提出請求,除了利用網路和口耳相傳來宣傳其他放映場次外,為了能夠在各地方舉行多場放映會,歡迎各學校單位、機關團體邀請工作團隊去放映影片,也將在近期內在部落格上,公佈義賣T恤的購買辦法,希望可以籌募更多的資金舉辦更多場的放映會。

由衷感謝大家的支持,也希望錯過這一場的觀眾要把握5月28日在台北縣政府的放映會(可容納300人)!

註:主持人 王昭華也在她的網誌 花埕照日上,用台語文和華文對譯寫了一篇的報導,賀!綠的海平線首映爆滿!!,大家可以透過昭華親切的第一手報導了解影片放映會的精采實況。

(放映後,觀眾留下來參加座談會)

(會後,年輕學子請導演 郭亮吟簽名於票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