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日本殖民政府募集八千多名台灣少年,年齡從十三、四歲到二十歲都有,到日本製造飛機。這些「少年工(Shonenko)」大部分是因為家境貧苦,所以志願做這份工作,有的則是想利用這個半工半讀的機會,學點技術,或者繼續唸書。當時誰也沒想到,他們一生的命運就此改變。

兩年不到,日本戰敗投降。這些少年工走上不同的命運之途,有的經過一番努力,順利回到台灣,有的至今仍舊留在日本,也有的被命運作弄,從日本繞道中國、新疆,過了半世紀才回到台灣。

《綠的海平線》就在講這些少年工的生命故事。

有人說,戰爭是人類歷史的不幸,但也唯有戰爭,才能夠深刻記憶歷史的痕跡。這些少年工就這麼因緣際會地走入台灣歷史記憶中,幸好有《綠的海平線》,讓他們的故事不再煙沒。

要感謝導演郭亮吟盡心盡力搜尋各項歷史記錄、做人物訪談,並且投注四年的時光(實際策劃構思的時光長達八年!),完成這麼精彩的台灣歷史紀錄片。

說這部影片很優雅,是因為當今流行的紀錄片,不是走溫馨感人路線,就是透過長期蹲點,把導演的心思與被攝主題一同呈現出來。這部紀錄片是「把歷史的解釋權交給歷史的主角」(何義麟教授的說法),而每個畫面又是這麼的細緻用心,裡面沒有控訴、沒有仇恨,有的只是還原台灣歷史的一頁真相。

《綠的海平線》值得用心觀看!

—————-台灣藝術大學 電影系 陳儒修 教授
(兼代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所長)

(本文歡迎轉載 但請註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