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部落格 聆榭筑–醉飲晨星 邀杯月伶 獨酌終宵 笑睇朝令

綠的海平線 2006/05/21

週末的午後,等著實驗的空檔,跟著實驗室的人,一起去看紀錄片。乍看片名之下,的確不知葫蘆裡賣啥藥,不過在主持人及導演的介紹下,漸漸了解了她們為啥要拍這部片的起源,也讓我初次了解到,台灣在日本統治的殖民地時期,大時代下的故事,多麼扣人心弦!

導演是位年輕漂亮的小姐,她說會拍這部片子,是因為有一次她提起她的ㄚ公曾經將二次大戰時期,日本軍機鋁製的機身,拆下來當成鍋子在用的往事時,有一位在場的長者,突然心酸的留下眼淚,哭著說道:那是我做的飛機呀!

這樣的話讓她深受震撼,也興起她想要一探究竟的念頭,畢竟,在我們曾經讀過的近代史中,並未對台灣人曾去日本做飛機的事情,有隻字片語的著墨,於是導演小姐與阿公深入懇談之後,才知道這段往事的完整過程,更興起她想將這段往事拍成記錄片,告訴大家不要遺忘曾經發生的事,更不希望因它不曾出現在歷史的教科書上,進而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裡。

記錄片一開始,林強沉靜平緩的聲音,娓娓訴說起這件史實,1943年兵馬倥傯,民不聊生的時代,在戰爭無情的摧殘與折磨下,台灣身為日本的殖民地,自是無法置身事外!當時日本政府急需人員製造飛機,以抵抗美國的攻擊,於是,不斷的對當時的台灣少年作遊說與洗腦,說是到日本做飛機,可以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將來更是有好的發展與前途,除此之外,在物資貧脊的年代,日本提出高薪的條件,誘惑著懵懂無知的少年,更甚者,學校的日本教師,天天對著學生建構起去日本做飛機,是何等美好的夢,若有不從者,甚至皮鞭伺候!

就這樣,無知的青春少年,小則12,3歲,大的不超過20歲,一個又一個被騙往日本,為日本賣命的做飛機,提供可抵禦美國攻擊的利器。紀錄片裡,請來當年的少年,如今已白髮蒼蒼的ㄚ公們現身說法,大家一致的說法便是,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或被逼,或自願,在那個該是天真爛漫的的少年歲月裡,他們選擇了漂洋過海,到異地去討生活,心中的不捨,著實無法付之於書!這些少年,就被叫做”台灣少年工”。

其中有一位阿公提到,他的父親要送他上火車時,買了一罐冬瓜茶要給他喝,豈知人潮擁擠,而將瓶子打破,父親想再買第二瓶給他時,為時已晚,火車已轟然啟動,這也是他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看到這裡,我為之動容,這麼小的年紀,即被迫面對生離死別,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傷浮上心頭!據導演的說法,當少年們坐船離開台灣時,眼睜睜看著台灣島,已消失在地平線的那一端,仍不肯收回遙望台灣的視線,少年工說,他們彷彿看到台灣島在海平面形成綠色的一條平行線,才體會到家鄉已遠的事實,這也就是片名叫”綠的海平線”之緣由。

只是戰事吃緊的太平洋,他們居然能平安度過十多日的船期,安然抵達日本,倒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到了日本,少年們被送到位於神奈川縣大和市的海軍空C廠,第一批少年到達時,海軍空C廠尚未竣工,四周荒蕪一片,日本派來了訓練員,訓練這些少年如何做飛機,嚴苛的訓練與管理,於焉展開。當初步的訓練完成後,少年們被分批送往日本各地工廠,開始了艱苦的做飛機生活,除了得忍受日本酷寒的天氣外,尚需不分晝夜努力的做飛機,至此,少年們才完全明白,日本花言巧語的將他們騙到此處,只為了幫他們做飛機,哪有什麼半工半讀的機會?!到了大戰末期,為了抵抗美軍高性能B-29的飛機,少年們更是輪番趕工,做出了能與B-29相抗衡的雷電,可惜對於危如累卵的日本,時值大勢已去的存亡之秋,實在沒多大助益,不久後,日本便宣布投降。

少年們一陣錯愕,心想自己拼命的做出飛機來,為啥日本還是戰敗了?!這期間他們的辛苦,與生活艱辛,物資更是缺乏的日子,但也是他們心中最深刻的回憶!前後送到日本的少年工,據說有八千多人,扣掉因空襲而喪生的人,尚有數千人之譜。

日本戰敗後,被送往各地的少年又被送回海軍空C廠,當時日本給了他們三個選擇,回台灣,去中國,留日本。同時因為身分特殊,他們被稱為”第三國人”,身處於戰亂的年代,有著尷尬的身分,的確讓人不太好受。

許多人回台灣,也有人去了中國,更有人選擇留在日本發展,等著被遣返的期間,他們又在海軍空C廠呆了約半年多,期間,聽說原本被遺忘的他們,在向當地政府反應後,問題獲得重視,日本政府解決了他們糧食短缺的窘境。

被送回台灣的少年固然可喜,但也經歷過一段慘淡的歲月,ㄚ公們為了求生存,紛紛努力的學習一技之長,以求溫飽。當然,隨之而來的浩劫,讓他們這些去當過少年工的人,對此事三緘其口,甚或隻字不提。只因在戒嚴的年代裡,到處草木皆兵,接踵而來的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都使他們驚恐又無奈的將此事塵封谷底,甚或燒掉大部分與飛機的合照,或是毀去有關這段歲月的紀錄,以求明哲保身。這也使許多珍貴的資料付之闕如,聽來讓人相當惋惜!

如今,這些當年的少年工們,已是兩鬢飛霜的ㄚ公了,也走出了剛回來時的陰霾,各自擁有一片天,他們還組織了一個叫做”高座會”的協會,分成台灣高座會及日本高座會,當然,台灣又有各地的分會,今天的放映會裡,更是請到台中地區的會員們,共襄盛舉。

如同導演小姐所說的,她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知道,發生在阿公們身上的故事,不該被塵封,遺忘。她花了四年的時間拍攝這部片子,期間往返新疆日本等地不計其數,更訪問了許多當事人,談起這段往事,有人眉飛色舞,有人心酸滿腹。現場的高座會ㄚ公們,興致勃勃的談論此事,有欲罷不能的趨勢,許多阿公們非常高興自己當了主角,紛紛要求導演小姐拍續集。現場更是請到教授,為著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做註解。

而我倒是感觸良多,它是歷史的一部份,是活生生曾經上演過的一段往事,更是屬於這些ㄚ公們的人生經歷,透過短短的紀錄片,是無法完整道出他們當時心情的萬分之ㄧ,卻是讓我們能稍稍體會到,他們所遭遇到的辛酸與思鄉情懷。

影片的最後,是導演小姐找來與當年少年工年紀相當的日本小朋友,所唱出的歌曲,詞曲都是由當年的少年工所寫,歌詞雖簡單,卻是道不盡的思鄉愁緒,久久縈繞不去,恍如回到那個年代,少年們嘴裡輕哼著歌曲,淚水在眼框裡打轉,唸著在家鄉的父母親人,心揪疼著,淚已爬滿雙頰,滑落的,是止不住的憂思,悄悄染皺了雙眉,漸漸盈滿了心房,充斥著高漲的思鄉愁緒,苦苦飲落在午夜夢迴的幻境裡。

時間的巨輪,在他們心中劃下了深刻的回憶,刻骨銘心,亦艱苦萬分。我無法感同身受,更不能體會他們心情的萬分之ㄧ,畢竟短短的紀錄片裡,是無法盡訴他們經歷這段日子的苦,只能以理解的方式,感受曾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沉重的往事,需要時間的淡忘與治療,更要積極的面對這段往事所帶來的影響,我在勇敢堅強的ㄚ公們身上看到了這點,笑談當年往事的同時,將悲傷化作雲淡風輕的回憶,珍惜當下的每一秒,活得更有價值與意義,為生命染上豐富的色彩。

礙於本姑娘的記憶有限,加上有時會呈現當機情形,就怕對這部片子的描述,淪為膚淺空談,有褻瀆這批少年工ㄚ伯與辛苦的紀錄片工作團隊之嫌,不過,以文字記下少年工ㄚ伯的經歷,卻是對他們最直接的敬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