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諸多紀錄片雨後春筍般接連推出,若時間與地點允許,我會盡量去觀看。
而綠的海平線則是我認為其中的佳作。

紀錄片反映的是導演的觀點,和透過這個觀點所希望我們看到的事情。「綠的海
平線」講述的是在二戰期間,日本從台灣募集的八千多名少年工的故事,他們的
工作是到日本接受訓練之後建造戰鬥機,然而飛機還沒來得及造出來,戰爭就已
經結束了,戰後日本放棄了台灣的統治,他們失去了祖國,然後看到了另一個軍
紀散漫貪污腐敗的祖國踏上了他們的故鄉,有些人選擇回來台灣,有些人選擇投
奔海峽另一邊的祖國,有些人則待在日本,不管那一條路,都讓他們深切的感受
到,自從他們懷著愛國心離開了故鄉踏上了日本國土起,就註定了他們孤兒的命
運,看著淚眼縱橫並且此後竟再不相見的父母;和好友流散四方多年以後輾轉得
知他的死訊,他們的青春在時代的巨輪之下輕易的被輾碎並且遺忘了,悲劇,悄
悄的上演以及落幕,幾乎沒有任何關注。

這樣的題材放在今日更有其必要,我們的教育嚴重忽略了自己的歷史,過去被壓
抑,記憶被抹煞,沒有歷史的國家,永遠都只能沉輪在無窮盡的內耗之中,沒有
強有力的向心認同。

在技巧上,由於本片是回憶錄性質的紀錄片,因此多半以訪談、老相片、以及旁
白為主。而導演郭亮吟在既有的材料中把品質盡可能的提高,包括旁白的語調,
以經過琢磨之後的優美正確的台語為主,當中的字幕翻譯也盡可能的務求精確,
而非用時下隨便用北京話直翻音的錯誤台語。片長僅約一小時,但是小環節處卻
力求精確,是個小而美的高品質之作。

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一點,放在今日的台灣甚至是有點可悲的,關於當中牽涉
到的政治敏感議題。我非常欣賞的是,導演站在的是一個宏觀的角度來挖掘歷史
,因此不會刻意去強調某些會牽動敏感神經的事件,但是另一方面,假使口述歷
史會呈述些令某些人不認同的觀點,導演也不會刻意迴避。這是我最欣賞的態度
,她代表的是最真實而宏觀的觀點。

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我看到有些電影會利用政治的力量達到其宣傳的效果,反
而稀釋了原本紀錄的觀點所要呈現的事情,對於其昭示的議題,其實只有薄弱的
呈現。我不喜歡一部電影需要靠炒作某些政治正確的議題來達到宣傳,儘管我們
明白在台灣,電影的行銷管道異常窄小,但作為藝術,作為傳播媒介,尤其是作
為講求真相的紀錄片,不應該讓太多雜音來掩蓋其實電影就可以透露的聲音。同
樣的,在情感面的處理上應力求中立,避免刻意導向情感的宣洩。因此,綠的海
平線雖然有些缺點,但是導演為這部電影安放的適切位置,是我最讚賞的。

06/18/2006 Milstein
(原文刊載於部落格/悲傷故事